三昧.普洱茶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三昧
查看: 8560|回复: 18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潮州出现核武器(绝对不是标题党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0-11-11 00:12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资料介绍 潮州是个“核”基地,制造众多“核”武器。 听我慢慢介绍讲解。 凡烹茗,以水为本,火候佐之。烹茗需 “活火”, 活火:煮茶要件,水当先求,火也不后。苏东坡诗云:"活水仍须活火烹。,活火者谓炭,炭之有焰也。潮人煮茶多用橄榄核炭者,以乌揽剥肉去仁之,入窑室烧,逐尽烟气,"伊若煤屑,以之烧茶,焰活火匀,火匀而不紧不慢;如此核炭,最为珍贵难得。 丘逢甲《潮州春思》之六,至今仍脍炙人口: 曲院春风啜茗天,竹炉榄炭手亲煎。 小砂壶瀹新鹪嘴,来试湖山处女泉。 潮州工夫茶之泥炉,砂铫,乌榄炭三者相得益彰.橄榄炭烧水需砂铫,砂铫滤烟水生香.榄炭缺炉难生火,小炉更需榄炭燃.八分之水;十分之茶.茶八分.泥炉,砂铫,橄榄炭会使八分之水;转为十分的榄炭水,茶当也十分.橄榄炭烧水,水生幽香,味质醇厚,汤圆软滑. 若欲利其工,需先利其器.欲品上一口极品工夫茶,烹茶非泥炉,砂铫,橄榄炭不可! 我的茶桌 317 | | |
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0:17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红泥炉简介:红泥火炉为潮州本地红泥精制而成,古代用以温酒,潮州人用来煮茶。下半部有格,可盛木炭,通风束火,使用甚便。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寒夜將欲雪 能飲一杯無 * 古人炭炉的位置也有规范,要求距离茶座七步之遥。候水二沸,主人即提铫走七步到位,此时水温已降至99度,正是泡茶的最佳温度。 此款碳茶炉,是新一代喜欢品茶人士的佳宠,传统中又不失现代的情趣,整个炉让人眼前一亮。 工夫茶“四宝”之一的潮汕风炉。风炉是煮水用的,这款以红泥制作的小炭炉,外形精致小巧,高不盈尺,圆形,炉心深、小,具有耐高温、均火力、省燃料且通风性能好的特点。风炉还专门配置上盖、下门,炉门旁配以“茶联”,尤显妙趣横生。   潮汕风炉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均源于唐陆羽设计的鼎式风炉,最大差异在于鼎式风炉为铁制,潮汕风炉为陶制。鼎式炉据《周易》的卦义设计,炉脚、炉型分别铸刻古文和“伊公羹”、“陆氏茶”等铭文。到宋代,此类风炉还为宋人点茶所有,如诗云“风炉小鼎不经摧,鱼眼长随蟹眼来”(黄庭坚《以潞公所栋芽送公择》)。在明人徐火通的《试鼓山寺僧惠新茶》云“火候已周开鼎器”,说明鼎式风炉在明代茶制改革,“煎茶只煎水”后,仍有其生命力。因此,从陆羽《茶经》中鼎式风炉到功夫四宝茶具之潮汕风炉的产生,中国古老的茶道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。 253 ♂ ♂ ♂
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0:23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制作原料:潮州本地产的‘泥积土’(俗称牛见土),泥积土的特点是粘性好,无沙砾,稠能揉捏,和稀可浇铸,是制作炭炉的好材料。 龙窑柴火烧制 587 ┻ ┻ ┻
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0:34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玉书煨: 以广东潮州枫溪所产的最为名贵,这种碨有极好的耐冷热性能,开水提离火炉后仍然长时保温,为此受到茶人的普遍喜爱。为何叫“玉书煨”,据传说古代有一制壶名匠叫玉书,是他设计、制造了这种美观耐用的且水开时会发出响声的壶,后人取名“玉书煨” 外形特征:壶品横端呈舂米用的棒槌形,外端圆挺,渐次收缩,至与铫体暗接,舒出自然,且执提不易滑脱。横把的位置就是冲水时铫身旋转的中心,拿捏十分稳当。所柄中空,泥量减少,防止因重心旁移而导致铫身侧倾,保持砂铫的稳定性。 纯手工拉制 工夫茶 砂铫(玉书煨) 潮州茶具之最精美者,都是用朱泥手拉坯成形法制造出来的。工夫茶具中的“四 宝”除罐、杯外,玉书煨(即砂铫)与红泥炉属称“风炉薄锅仔”,两者形影相随,原为潮汕民家必备之物,现市面上已难得一见;古今势异,生活方式有所不同,要求遵古法制,全面继承工夫茶具的 传统还“乐此不疲”大有人在。 工夫茶四宝之-"砂铫",外形古朴高雅,俗称"茶锅";雅名“玉书煨”相传古时有一位叫玉书的枫溪老艺人的所做的最著名,后人尊称其煨为“玉书煨”是用砂泥做成的,很轻巧. 老艺人苏章睦所制砂铫水一开,小盖子会自动掀动,发出一阵阵的声响。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。并且透气性好,煮水清冽鲜甜很软,特别适宜泡茶,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。隆冬,拿出炉外许久保温。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,玉书煨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。同一款茶用铁壶,紫铜壶,玉书煨来煮水冲泡,玉书煨煮水对茶的诠释表现突出,给喜爱品茗人士一种遵古追思的美妙意境!! 新型玉书煨 此款新砂铫独特的设计在于底部有向上渐收口的烟囱,主要作用是在煮水过程中底部烧火面积更大,砂铫中的水更充分均匀加热,烧水时间更快,水质更软。! 651 ﹂ ﹂ ﹂
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0:59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苏东坡诗云:活水仍须活火烹,活火者谓炭,炭之有焰也。凡烹茗, 以水为本,火候佐之 ...橄榄炭,以乌榄剥肉去仁之核,入窑室烧,逐 尽烟气,碎之莹黑,俨若煤屑;一经点燃,室中还隐隐可闻“炭香”,以 之烧水,焰活呈蓝色跳跃,火匀而不紧不慢;如此核炭,最为珍贵难得 。余者如松炭,杂炭,柴炭,煤等,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! 橄榄炭烧起后有一种香味,用砂铫可起过滤作用,有一部分榄香溶于水里 ,烧出的水有一种淡淡香气. 宋代苏轼 《汲江煎茶》 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 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 雪乳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 枯肠未晚禁三碗,生听荒城长短更。 八分之水;十分之茶.茶八分.泥炉,砂铫,橄榄炭会使八分之水;转为十分 的榄炭水,茶当也十分.橄榄炭烧水,水生幽香,味质醇厚,汤圆软滑. 潮州工夫茶之泥炉,砂铫,橄榄炭三者相得益彰.橄榄炭烧水需砂铫,砂铫 滤烟水生香.榄炭缺炉难生火,小炉更需榄炭燃. 清代一本古籍中,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,有几个讲究饮茶的有钱有,正在庭院饮茶,突然来了个乞丐身主人讨茶喝,乞丐饮毕回答:茶叶尚可水也不差。可惜火不好,主人闻言不悦,问道:我是用三年陈的樟树炭烧的水,难道不佳?乞丐道:实不相瞒,我家原也富有,万贯家财是被我喝茶喝光的,相当年我烧水用的是橄榄果核炭,烧时绝无火气。万贯家私居然被喝得精光,却仍然刻苦铭心记得茶,津津乐道谈着茶,可见古往今来,茶早已超越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含义,成为高端品茗的大雅境界了。 榄炭的故事 还没加工的大乌榄 熬制腌制大乌榄 煎制熟的乌榄就这样肉核分离 加工出来的榄肉成了桌上佳品 看看潮州的核基地 剥离出来的榄核送到炭窑 就这样完全核能转就的全过程 193 ┫ ┫ ┫

7 拷贝.jpg (164.76 KB, 下载次数: 304)

7 拷贝.jpg
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1:05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工夫茶辅件之---纯手工制铜筷/火筷(潮州池远赐师傅纯手工打造)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,凡是使用过筷子者,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。可是它是何人发明?何时创造诞生?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堂堂中华古国,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,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?总之,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“史无记载”4个字。 这里介绍的筷子是功夫茶辅件之一的铜筷,用于夹炭入红泥炉、钳炭、挑火,隔热耐用。两根筷子由铜链连接,不怕丢失,而且可以使主人茶事中双手保持清洁。一双火筷,足以传宗接代给好几辈人使用。 工夫茶是一种饮茶方式,也是饮茶民俗。其特别之处,不只在于茶之本质,而且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,以及闲情逸致之烹煮。 百年老字号-祥发记。老艺人池远赐纯手工制作。 打铜街的“守护者” 曾几何时,铜器是人们居家过日子的必备之物,而随着时代变迁,铜器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。或许你不知道,在明清时期,潮州是铜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,市区的“打铜街”,在这条不算长的街道上,最鼎盛时竟多达200多户人家从事打铜活。如今,繁华已逝,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街上还有多少打铜匠依然在固守传统,延续着这门古老的手工活呢? 清晨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格外的轻脆。那是池远赐师傅在敲打着铜器。 池远赐:古时候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打铜,一些人不知道这条路的,基本称之为“打铜街”。 “打铜街”!如今还会这条路叫做“打铜街”的相信已经没有几个人了,因为目前仍在这条老街上打铜的已经寥寥无几了,而专职打铜的也只有池师傅了。池师傅打铜一打就是25 年。25年,他打过的铜器无数,也练成了一双“铁沙掌”。 池远赐:稀释的硫酸,这没什么,我手还敢放进去呢。 池师傅打铜用的是“土方法”,工具也十分简陋,每一件铜器都需要“精雕细琢”。从一块毫不起眼的铜皮,打磨成一件光芒毕现的器具,真的印证了那句话:“千锤百炼”。 池远赐:(将其用)火烧退性后,软了就来锤,锤后变硬,再放入炉烧多一遍,然后再锤,不然人们怎么说“百炼”,我们这是“十炼”,锤就不止“千锤”。 往往一件普通的铜器,都要耗上几日光景。敲敲打打,忙忙碌碌,这些年来,池师傅凭借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,日子虽清贫,但也充实。 池远赐:(这件铜盆)除炭除铜,赚七八十元而已。 不知不觉,时近晌午,不管多忙,池师傅都要回家,陪家人吃饭。 池远赐的妻子:我去买菜煮饭,收拾家里,我从不曾叫他帮忙什么,都是专心店里赚几个钱,辛辛苦苦。 赚几个钱不容易!的确,对于几代人都以打铜为生的池家来说,深知手工艺活的钱难赚,但尽管如此,池师傅却十分看重这门祖传的手艺,绝对不能丢。 池远赐:到我这一辈就是第四代,解放前都是自己开店,因为我们姓池,所以铺号是“池祥发铜店”。 “池祥发铜店”曾见证了时代的繁华,更曾让年少的池远赐留下伤痛的记忆。因为,在那动荡的岁月,是他用无奈的双手毁去了商铺的招牌。 池远赐:文革时红卫兵在这贴了张字,说你们店还保留“池祥发铜店”(的招牌),结果我奶奶一慌,就叫我把铺号毁掉,从1967年就没有了。 往事已不可追。然而,毁铺的伤痛却让池远赐暗下决心,祖传的手艺在他这一代还要打下去。当时代变迁让打铜街繁华不再,当打铜厂倒闭工友们另谋生路,唯有池远赐,还是固守老本行,老老实实地做着家传的手艺。 池远赐:手艺(活)很辛苦,一些人甘愿去踩三轮车,赚几十块。祖传的工艺,多多少少看在眼里,领会在心。 而池远赐也在敲敲打打的每一天,寻找着这门手艺带来的快乐。 池远赐:佛教用品和日用品都有做,各个规格从小到大也非常复杂,所以不会做一种产品做到很厌烦,所以乐在其中。 可岁月不饶人哪,池师傅已年过半百,做起手工活来难免力不从心,有人就劝他找个帮手,一来传授手艺,二来享享清福,但都被他婉言谢绝。 池远赐:第一赚不了多少钱,第二十分辛苦,这两方面一摆开谁愿意做这个呢。 或许,在池师傅心中,要找个传人是难之又难了,然而,只要他还有力气打下去,只要他的铜器还有市场,他就会坚持打下去。 池远赐:物以稀为贵。(只要)有人要,有人喜欢,我就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。 天色渐暗,老区的街道格外的宁静。然而,古老的打铜工艺,会不会就象眼前铜匠的身影,渐渐消失。或许,打铜街上叮叮当当的打铜声,只能被作为城市里的记忆,偶尔在不经意时,被人们回忆起来……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还有多少的手工业者,甘愿倾其一生,勤勤恳恳地固守传统、固守手工艺?池师傅默默坚守打铜工艺,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手工业者的执着与无奈。的确,古老的文化堪称瑰宝,然而,又有多少人愿意来守护,愿意去传承呢? 361 ↑ ↑ ↑
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1:07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薪竹:采自凤凰山麓特有的油薪竹,捣烂后在溪涧里浸泡一个多月后晾干,再捣烂再浸泡再晾干,反复几次的复杂工艺制成,是引火的佳品。 519 プ プ プ
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1-11 01:23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榄炭引火篇 底下先放几根油薪竹
再放几块木炭 最上放放十几颗榄炭 用火点燃油薪竹 用羽扇煽火,使炭燃烧 然后就可以安心准备茶器,水开后就可以泡茶了。。。。 610 W W W
9#
发表于 2010-11-11 06:59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阵容强大 201 _ _ _
10#
发表于 2010-11-11 08:08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三昧 于 2015-7-28 20:34 编辑

太懂得享受,如此强大!! 253 ξ ξ ξ
11#
发表于 2010-11-11 11:02 | 只看该作者
很好很强大,请问哪里能买到
12#
发表于 2010-11-11 11:30 | 只看该作者
我超级喜欢那个铜兆
13#
发表于 2010-11-11 11:41 | 只看该作者
果然是核武,强大!
14#
发表于 2010-11-11 12:57 | 只看该作者
工夫茶工夫真不少
15#
发表于 2010-11-11 18:16 | 只看该作者
又一次感觉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!
16#
发表于 2010-11-13 22:13 | 只看该作者
17#
发表于 2010-11-24 13:07 | 只看该作者
长见识了!楼主辛苦。
18#
发表于 2010-11-25 15:39 | 只看该作者
佩服!有机会可以见识。
19#
发表于 2010-12-5 23:48 | 只看该作者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三昧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三昧.普洱茶 ( 滇ICP备13000717 )

GMT+8, 2025-8-3 05:4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